一、历史使命
用好盐碱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5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生产和安全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时刻关心的问题。“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2022年12月23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落实这些重要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这是一笔“沉睡”的财富,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回望沧州脚下这片盐碱地上的沧桑巨变,我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一重要论断的分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察墒情、看苗情、问收成。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情况,强调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我国根据西北灌区盐碱地、西北内陆盐碱地、东北苏打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盐碱地以及滨海盐碱地五大盐碱地类型,建立了上覆下改阻盐控盐、暗管排水脱盐控盐、耕作破土壤粘闭降盐等数十套盐碱土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形成了八大体系40多项实用技术,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进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治理盐碱地的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治理盐碱地来适应作物,到选育耐盐碱作物来适应盐碱地,使盐碱滩涂渐成丰收沃野。其中,科学育种是“藏粮于技”背后的一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二、形成诱因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气候条件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2.地理条件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
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4、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5、耕作管理的不当
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据了解,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各有关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协同推进盐碱地改良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开发利用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调整种植结构,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开发推广
发展特色农业,就要注重因地制宜,让盐碱地也能变废为宝。省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铁龙介绍,近年来,他们围绕滨海盐碱地高质量开发利用,聚焦高产稳产、优质专用、耐旱节水、抗病虫、抗逆、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等优异特性,选育出小麦、大豆、高粱、水稻、棉花、油葵、蔬菜、果树等70余个耐盐碱新品系、12个新品种,研发了重盐碱地设施的改土降盐技术,为促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
张铁龙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继续选育具有高经济价值、绿化生态价值的耐盐碱植物新品种,研制新型增效缓控释肥料、水溶肥料、功能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等适宜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农业绿色投入品,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开发推广。
在沧州中捷产业园区,当地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攻关,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旱碱麦优质品种。“良种在手,我们有了发展旱碱麦产业的基础,但要打开更大的市场,还需在深加工上下功夫。”沧州中捷产业园区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西让说。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发展旱碱麦产业提振了信心。孙西让表示,他们将以“捷麦19”等优质旱碱麦作物为基础,深耕旱碱麦深加工产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手段培育深加工企业,打造从育种选培、规模化种植到旱碱麦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此外,进一步调整盐碱地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种植苜蓿、高粱等作物,开展多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向优质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不仅在沧州,唐山南部沿海区域也有盐碱地。
近年来,唐山市通过盐碱地改良、耐盐碱品种培育等治理模式,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水稻种植已成为唐山盐碱地特色农业的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唐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印玲表示,唐山市将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多渠道增加盐碱地利用投入,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作用,集中力量进行盐碱地规模化开发利用。同时,持续加大对盐碱地稻米深加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从水稻育苗、插秧、收割、加工等流程加快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在盐碱地上种出“新粮仓”“果蔬仓”
在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麦田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望着广袤的田野,思虑深远:“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河北贡献。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晨光说。
盐碱地如何变成丰产田?孙晨光表示,他们将加快推进盐碱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旱碱麦等优质农产品育繁推示范区,构建种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大力发展旱碱麦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将盐碱地资源劣势转化为高品质农作物产业优势,提高盐碱农业综合效益。加强盐碱地改造提升,推进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完善排水体系,提升盐碱耕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有效提升盐碱地质量和地力水平。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是武器。唐山市曹妃甸区政府党组成员徐伟介绍,近年来,曹妃甸依照盐碱地盐碱化程度,持续对滨海盐碱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施磷石膏改良土壤、水肥调控降低土壤盐分,引进推广适应不同盐碱梯度的植物新品种,让昔日白花花的盐碱滩涂变为花乡果巷。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继续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徐伟表示,曹妃甸区将依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瘦等障碍性因子,持续开展生物改良利用盐碱地技术研究,不断突破盐碱地改土降盐和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实施推广抗旱品种、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和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技术和措施,努力控制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地下水开采,有效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努力在盐碱地上种出“新粮仓”“果蔬仓”。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目前尚有未开发盐碱地15.6万亩。近年来,当地统筹实施淋盐压碱、降盐蓄墒、科学选种、测土配施、起垄覆膜等多项技术措施,围绕“田、土、水、路、电、技、管”综合配套,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盐碱地改良成效显著。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加快盐碱地改良成果转化,努力实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的转变,不断促进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聂晶表示,他们将强化科技项目、创新基地和农业科技人才的统筹衔接,组建旱碱麦种植技术创新团队,加大盐碱地改良和良种培育支持力度,不断推进盐碱地治理和旱碱麦种业振兴。以此为依托,持续推广标准化种植,打造“盐碱地改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应用场景,全力创建国家级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指导思想
推进盐碱地改良,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
1.是盐碱地改良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如果能将这5亿亩,哪怕是将其中一两亿亩开发利用好,将极大促进我国粮食生产,使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不过,我们决不能因为部分盐碱地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或者有可能得到改良,就放松了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因为,与普通耕地保护相比,盐碱地改良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而且,从盐碱地改良为普通耕地需要一个过程,改良后的新增耕地必须注意后期经营管护,确保其长期稳定利用。所以,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对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符合条件的盐碱地能够改良为耕地;另一方面,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毫不松懈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工作,加大现代化农业设施推广使用力度,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是借鉴经验与立足实际的关系。我国盐碱地有东北苏打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滨海盐碱地、西北灌区盐碱地、西北内陆盐碱地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改良方式不尽相同。所以,有关地方开展盐碱地改良,既要学习先进经验,又要防止生搬硬套,须从本地盐碱土质、水利条件、气候因素等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技术支撑,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各方面实际的改良方案。
3.是积极推进与守住底线的关系。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财富,除了因为它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还在于将盐碱地改良为耕地后,可通过耕地占补平衡交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个别地方或单位因过度追求这一利益而放松有关监管,甚至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弄虚作假,就可能会带来土地次生盐渍化、作物品质不合格等次生灾害。因此,须强化对盐碱地改良的引导和监督,加强问责追责,严守生态底线,使其持续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是“改地适种”与“改种适地”的关系。此前,一些地方在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多是采取改良土壤以适应作物生长的思路,取得重大进展。其实,多数盐碱地特别是轻度、中度盐碱地并非什么作物都不长,科研工作者在这样的盐碱地上已经选育出了一批耐盐碱作物品种。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选育、开发和推广,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做强盐碱地特色农业,发挥良种在盐碱地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使盐碱地改良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有关地方须将其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稳妥加以推进,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